收藏新选——白诗南葡萄酒

如果对方不买账,则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进一步修德,直到对方欣然来归。

其动力来自对当时哲学界理智主义与唯灵主义两个偏向的不满与批判。这是一篇来自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有关美籍华人的报告。

收藏新选——白诗南葡萄酒

因为很多美国年轻人二战期间在东亚服役,而战后因有政府给退役军人的奖学金,所以那些返回大学念书的退役军人,很多均具有去过东亚的经历。据统计,在NDEA补助之下,美国初步成立了19所地区研究中心(有的也叫国际研究中心)。这一哲学学派对儒家思想的向往,可由该学派两位知名学者的笔下看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与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第二,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特别将此归功于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的努力,使得美国人更能欣赏(appreciate)他们有关儒学的介绍。

他只不过是在回答儒家思想有什么可为美国人学习的问题而已。第一个与学术风气有关。所以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矣。

[44]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679-68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因为道的存亡决定国家的存亡,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荀子·君道》),所以要以道的价值理想作为士人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权势和利益。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8]荀子援法入礼,正是看准了强制性的法可以为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他并没有背离儒家的基本精神。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收藏新选——白诗南葡萄酒

… 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25]蒙文通说:孔孟之道……荀子以法家乱之而滞于实。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这里的人,首先就是圣王和君主。

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43]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173页,齐鲁书社,1982年。(《孟子·公孙丑上》) 霸者之民,欢虞如也。汉武帝时博士公孙弘上疏自称:愚心晓然见治道之所以然也。

概括以上材料的意思大致是说,上古时代的三皇,是以道治天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就是说人们按照天地运转的自然法则劳作生活,无所谓权力,不存在政教,天下自然太平,这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无庸讳言,当代中国的治道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道或者价值的缺位。

收藏新选——白诗南葡萄酒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季氏》)这段话显然是孔子考察了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结论。后来晋铸刑鼎,孔子进行批评,虽然谈到了法字,但这里的所谓法、法度并不是今天常说的法,而是指礼制。第一,礼偏重积极的规矩,法篇重消极的禁制。《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从法的角度看,礼类似于今天的宪法(根本大法),法类似于今天的各项具体法律规范。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若素有之也。

为此,他认为礼是法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他还举例说,上古治世就不是这个样子,从前武王伐纣,最后砍下纣王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如此惩暴诛悍,才是治之盛也。

王者制人道德,降心服志,设矩备衰,有察之政,甲兵之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端本澄源,理固应如是。(《荀子·王霸》)这里把王道、霸道作为治国安民的上下之策,说明荀子尽管给霸道以适当的肯定,但他并没有把霸道与王道并列起来,王道为上,霸道为下,二者的主次关系是清楚的。

无政道的治道,尤其顺治道的本质而一往上遂,故言治道惟是自‘在上者言。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躁哉予也。[56]《朱高正讲康德》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6] 其实,荀子一定程度上还是坚持了原始儒家以道抗政的思想,提出了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思想。

治理危机的出现给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有可能把中国带入一个坏的市场经济,甚至有可能导致中国现代化的中断。(《荀子·乐论》)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

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抇不抇者之所言也。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是以德兼人者也。

两家只在这种地方分枝,但在要求人君无为的这一点上却是一致。政道是一架子,即维持政权与产生治权之宪法轨道,故是一‘理性之体,而治道则是一种运用,故是一‘智慧之明。

[51]对荀子的学术思想地位虽然不能象其弟子一样过分赞扬,但是也不能象唐宋以后那样过分贬低。按照《荀子·王制》的说法,王道政治包括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和王者之法,王道依靠这些来推行。因此,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吕氏春秋·先己》: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

孔子的治道主张是重德轻刑。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其近源是稷下学宫礼法融合的学术思潮。所以,秦单有霸和力,还不够理想。

礼刑政四者目的是一政的——同民心而治道。这样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德刑并用,才能有和谐的政治。